学院动态

西农导师回访指导 助力山西“头雁” 产业振兴

作者:王君伟  来源:  发布日期:2023-08-18  浏览次数:

为更好的落实山西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加强“头雁”培育第二阶段返岗实践指导,解决“头雁”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帮助学员提高认识、拓展思路、壮大自身产业,增强学员专业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提升“头雁”学员农业产业发展和孵化带动能力。

8月10日-12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导师团食品学院教授杜双奎,农学院副教授陈越等一行4人赴山西省忻州市、朔州市开展“头雁”项目导师回访指导活动。

本次回访旨在解决“头雁”学员们在产业经营管理、产业技术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学员给出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和具体操作方案。在为期三天的回访指导活动中,导师们奔赴忻府区、五台县、繁峙县、应县等地,深入“头雁”学员专业合作社、农牧场,与学员座谈交流并在田间地头进行实地答疑解惑,对学员们在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详细指导。

“陈教授,我去年储存的红薯全都病变腐烂。麻烦您给看下我的红薯窖是哪里出了问题。”五台县东冶镇望景岗村旱丰源政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朱文军,一边带领“头雁”项目专家导师团一行参观自己的基地,一边向导师们介绍自己基地的相关情况。“首先,你这个红薯窖一进门就没有保温措施,需要设置两道门,给里边的门加保温材料;其次,这个门口和通道尽头的通风窗正对着,建议把原有通风窗换成垂直的管道通风;第三在红薯窖外围也需要加保温材料或者是“就地取土”作为保温材料,这样整个红薯储存就不会出大的问题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陈越副教授如是说。

11.jpg

在忻府区丰产农民专业合作社,针对合作社理事长马玉的问题:“今年我种植的5000亩玉米、大豆采用复合套种,存在草除不净的问题,而且今年我们这里的气候前期雨水多后期天气干旱。”导师团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打封闭式除草剂的次数要增加;二是选择抗旱作物品种,在前期下雨多的时候要采取蓄水;三是努力争取政府补贴,将5000亩土地向高标准农田发展。

在海丰农牧场合作社,负责人陈俊廷讲到:“我们这个地方土地比较贫瘠、肥力较差,无霜期125天,有效积温2600度。请各位专家指导下如何更好的增产增收。”导师团实地走访后提出:一方面要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实行轮作倒茬的种植模式;另一方面也要引进良种,改进技术,试种不同新品种,同时本土的传统品种也要重视起来,不敢完全抛弃;第三方面是你流转的土地比较多,而且是集中连片的大田,要在有机旱作全程机械化方向继续发展。

在应县仁慧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负责人段仁新通过多种方式流转土地6万余亩,按照传统模式会产生极大的人工的需求量。因此,合作社朝着智慧农业方向发展。听取完负责人的介绍后,导师团杜双奎教授指出:智慧农业发展不易,建议智慧农业管护平台要自己开发,以防被第三方公司在软件技术方面“卡脖子”;二要积极、认真学习农业相关政策法规,避免涉农投资陷入“沉没”;三要在注重农产品深加工方面努力,并且向着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上下功夫。

22.jpg

每到一处,导师们仔细讲,学员们认真听,切实保证了学员与导师、学员与学员之间的互动交流效果。“这次回访指导,让我看到了自己在发展红薯产业方面的不足,今后我要在品种改良、育苗技术、种植密度、栽培方式、收割犁改进、商品薯率、储存窖改进等方面继续努力。同时我们和其他学员建立了合作联系,互通有无。这样才能更好的向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方向发展。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交流和相互提高的机会。未来我会用我的技术和模式,带动周边的农户共同致富。”学员朱文军如是说。

33.jpg

通过这次回访活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头雁”学员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学习和交流的氛围更加浓厚,也为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建议和指导,为带动当地产业提质增效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终审:汪月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始终把干部教育培训作为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坚持“铸魂赋能为三农”,积极办好全国农业农村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和农民发展学院,被誉为我国高校服务“三农”的一面旗帜。现有国家级干部教育培训基地14个,形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行业领先的涉农继续教育体系,着力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输送卓有成效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