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至6日,陕西省2025年“头雁”项目苹果产业、猕猴桃产业学员接续在山东淄博、寿光开展体验式教学,先后走进中国农科院数字农业农村研究院(淄博)(下称 “中农数院”)、桓台县泓基农业专业合作社、博山区源泉镇猕猴桃产业园及寿光农产品物流园,沉浸式挖掘数字农业与产业融合的实战经验,为陕西农业转型攒劲。
5日上午,中农数院的科技实力直击人心。4通道智能水肥一体机凭内置施肥决策模型,精准配比氮磷钾,节水节肥率达40%;香菇采摘机器人0.6秒即可采一株,定位准确率超90%、损伤率低于 5%,还能24小时作业。副院长陈保青分享的数字施肥技术,依托“最佳土壤溶液”决策模型与实时土壤传感数据,让肥料利用率提30%以上——桓台水稻基地应用后,亩减化肥15 - 20% 还增产 8%,该技术更可适配陕西土壤调参定制方案。据悉,中农数院三年来落地18个数字农业项目,引进33位专家,获22项发明专利,制定3项团体标准,孵化4家数智企业,为技术落地打牢基础。
同日下午,泓基农业的“数字种植 + 电商” 模式亮眼。这家2015年成立、占地2000余亩的合作社,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示范合作社,主打绿色蔬果。党支部书记于昌江以 “窗前明月光,我是于昌江”为直播开场白,带团队靠短视频与直播带货,将“泓基悦色”“渔洋悦色”农产品销至全国,年销超3000万,带动200余人就业。学员还实地体验了水肥一体化、智能温控等技术,其图书角、活动室及定期培训、文体活动,也为乡村人才管理提供参考。
6日上午,学员在博山源泉镇猕猴桃产业园解锁“小果子大产业”密码。该园区地处北纬36.2度、鲁山北麓淄河上游水资源保护地,森林覆盖率56.5%,依托弱酸性沙壤土、2588小时光照及大昼夜温差,孕育出2013年淄博林科院命名的“碧玉”猕猴桃——含17种氨基酸、多种矿物质,维C含量为普通水果的3-10倍。目前,当地猕猴桃种植近3万亩,占全省80%产量,年产2万余吨,获国家地理标志、“好品山东”认证。活动中,学员实操水肥一体化设备,聚焦“草生栽培”“有机肥”等技术;高级农艺师翟慎红分享十年产业扶持、科技合作与三产融合路径,双方期望推进品种、技术、市场合作。
同日下午,寿光农产品物流园刷新学员认知。作为亚洲最大综合性农产品物流枢纽,凌晨3点便车流如织,6栋超2万㎡交易大厅配套齐全,LED屏实时显价、一卡结算高效,农丰网电商平台覆盖全国九大市场,实现“买全国、卖全国”。该国家发改委重点项目,不仅服务寿光80万亩蔬菜、450万吨年产量,更带动产业链增收。学员直言,其模式为陕西建区域农产品集散中心提供关键参考。
此次续研让学员继续深化了认知,大家表示将把鲁地经验带回陕西,助推本地农业数字化转型与乡村振兴。
终审:张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始终把干部教育培训作为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坚持“铸魂赋能为三农”,积极办好全国农业农村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和农民发展学院,被誉为我国高校服务“三农”的一面旗帜。现有国家级干部教育培训基地14个,形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行业领先的涉农继续教育体系,着力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输送卓有成效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