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我参加了陕西省 2025 年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 “头雁” 项目粮油产业培训班的学习。这段培训经历,从理论授课到实践调研,从文化浸润到技能实操,全方位拓宽了我对乡村产业发展的认知,让我收获了诸多可落地、能生长的思路。
一、理论筑基:明晰乡村振兴时代逻辑与发展方向
培训开篇的专题授课,为我搭建起乡村产业振兴的理论框架。张红教授关于“乡村振兴背景下‘头雁’的使命与担当” 的授课,让我清晰认识到 “头雁” 角色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关键价值 —— 我们既是产业发展的探索者,更是带动乡亲共富的引领者。袁康培教授的 “信息技术赋能数字农业”、邹志荣教授的 “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等课程,更是以前沿视角,剖析了数字技术、新质生产力与农业融合的趋势,让我明白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高效农业转型的必然方向。
郭亚军副教授围绕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力提升” 授课,从研报撰写切入,传授产业分析与规划方法;崔毅刚专家讲解 “建强托管服务体系 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则为农业生产组织模式优化提供了新思路。这些理论知识,不再是晦涩的概念,而是转化为指导产业实践的 “行动指南”,让我懂得如何用系统思维、创新思维谋划乡村产业发展。
二、实践探路:触摸产业发展真实脉搏
系列调研实践与现场教学,是培训中最 “接地气” 的成长课堂。在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我亲身感受数字农业与智能装备如何重塑生产流程;走进长安大美林庄,了解都市农业、休闲农业的运营逻辑;在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探究 “一带一路” 农业贸易与粮油产业协同模式。
对农作物育种基地、农业 “芯片” 研发中心的调研,让我对农业 “卡脖子” 技术攻关有了直观认知 —— 一粒种子、一项核心技术,背后是产业竞争力的根基。这些实践场景,让理论知识 “活” 了起来,也让我看到产业发展的多元可能,更发现自身在产业资源整合、技术应用落地等方面的不足,明确了成长方向。
三、能力沉淀:解锁产业振兴新技能
培训不仅有知识输入,更注重能力锻造。在 AI + 短视频带货课程中,我系统学习了短视频起号方法论、AI 大模型工具应用,从文案创作到视频制作实操,掌握了用数字化手段为农产品 “带货” 的新技能。农产品拍摄构图、账号运营等实操训练,更是让我从 “理论学习者” 转变为 “实践操作者”,懂得如何用新媒体语言讲好乡村产业故事。
导师见面会与研讨交流环节,更是珍贵的 “思维碰撞场”。与专业导师、同行学员探讨 “头雁产业发展及联农带农益农能力提升”,分享经验、破解困惑,在交流中明晰产业痛点与解决方案,也建立起互助共促的 “头雁” 伙伴关系。这份同行者的力量,将成为未来产业路上的重要支撑。
四、使命再燃:以 “头雁” 担当奔赴振兴征程
回望培训历程,我收获的不仅是知识与技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责任感。未来,我将把培训所学转化为产业实践动能:以数字技术为翼,推动本地农业产业数字化升级;以联农带农为责,探索产业协同模式,让更多乡亲共享发展红利;以创新思维为帆,在农业品牌打造、业态融合上大胆尝试。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澎湃动能,让希望的田野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始终把干部教育培训作为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坚持“铸魂赋能为三农”,积极办好全国农业农村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和农民发展学院,被誉为我国高校服务“三农”的一面旗帜。现有国家级干部教育培训基地14个,形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行业领先的涉农继续教育体系,着力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输送卓有成效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