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我院

黔岭深处,“头雁”导师执灯引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头雁”导师团第一分队贵州行

作者: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日期:2024-01-12  浏览次数: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寓意“黔路难”,而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简称“西农大”)“头雁”导师却兵分三路“向黔进”。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1月5日至9日,西农大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学院精心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乡村产业带头人“头雁”培育导师回访活动。由经管学院博导王征兵教授、食品学院博导徐怀德教授、动科学院博导吉红教授、赵春平教授组成的西农大“头雁”导师团第一分队,在西农大贵州“头雁”项目负责人带领下,深入贵州腹地,分别赴贵州遵义市、铜仁市、安顺市等4市8县(区)12家企业,开展了“头雁”回访指导活动,亲临现场指导,与“头雁”座谈交流。贵州省农业农村厅人事处委派专人全程陪同,各市州紧密配合保障,回访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执农不弃“作答卷”

“有这么一句话,我记忆犹新,‘因君树桃李,此地忽芳菲’。我们用生命热爱贵州这片土地,我们期待能让家乡的父老乡亲过得更好……但乡村振兴光靠情怀和责任是无法实现的,‘头雁’的导师们像黑夜里的一盏灯,指引着我们不断前行,给我们力量和自信,给我们战胜困难的勇气、解决问题的方法!感谢遇见恩师,珍惜这份学缘,期待未来收获硕果!谢谢老师们为贵州的乡村产业振兴做指导!”这是一位全程跟队的“头雁”发出的感慨,字里行间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这是西农大赴黔的第7次回访,按照《贵州省2023年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实施方案》要求,西农大已完成贵州省2023年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农村经营管理、生态畜牧、蔬菜、食用菌和中药材等5个专业第一阶段培育任务。目前,“头雁”学员正在第二阶段线上学习与返岗实践学习中。为保证培育质量,加强对“头雁”学员学习的指导,解决他们在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增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头雁”学员进一步壮大自身产业,提升联农带农产业发展和孵化带动能力。此次记者跟随“头雁”导师一行,上山下川,起早贪黑,深入田间地头、生产车间、养殖棚舍、农户家中,开展了全方位、全产业链的现场指导。

乡村振兴战略下,“头雁”培育何以赋能“三农”发展?

心怀“但愿苍生饱,不怕入山林”的责任感,“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使命感,“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的“头雁”导师们,正在以行动“作答卷”。也许,他们的故事,就是“最好的回答”。

把脉趋势“谋良策”

1月8日,在仁怀市和瑞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大家听取了“头雁”学员、该企业负责人杨会乾的介绍后,“头雁”导师王征兵表示,目前企业效益较好,建议建立养殖小区,动员更多的农民参与养殖,把养殖交给农民。

“王教授提醒不能盲目扩大规模,让我受益匪浅。西农大‘头雁’导师和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对‘头雁’的关心、期望,是对‘头雁’的最大鼓励!”展望未来,杨会乾豪情满怀。

“怎样才能提高村集体经济的收入?”

在贵阳市观山湖区杨益翁贡村经济合作社,现场气氛逐渐活跃,该合作社理事长张春艳的提问很直接,回答也非常接地气。

王征兵认为,要发展有特色的种植业,如种植向日葵、彩色油菜花等。这个村距离贵阳市比较近,还可以发展农家乐,吸引市民来消费。同时,也可以发展研学旅行和乡村旅游,以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

张春艳来到贵阳市郊,她喜欢浓郁的乡土气息,因为处处弥漫着故乡的味道。感觉农村更需要自己,于是她辞职返乡,当了一名“青年创客”。她告诉记者,“导师回访,进一步把脉我的产业,明确了产业发展的方向。王征兵老师提出的针对性建议,操作性很强,对于我来说意义重大。感谢他们都是我生命中的贵人,让我在后面干事创业更加有信心!”

虽然铜仁市下着雨,但拥有“头雁”导师的天空永远是晴朗的。在铜仁市碧江区阿青山生态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听了“头雁”导师的指导后,“头雁”学员、该合作社理事长张群的心情无比愉悦。

张群在西农大毕业后返乡创业,此次在家乡贵州遇到故人,心中自是愉悦并激动万分。张群坦言:“听到‘头雁’导师们的指导,我感觉收获满满!对企业而言发展有了方向和目标,对项目具体实操落地有了方式和方法,让我感觉到信心十足!这样我们也就少走弯路免踩坑,企业也会发展得更快更好更长远。今后,我们重点要挖掘农产品的价值,打造农产品的品牌,树立绿色有机生态农业发展方向,以农副产品的质量为核心的发展理念,让大家吃得放心为己任!同时充分发挥‘头雁’作用,引领雁阵齐飞,实现‘头雁’的担当和使命,带动乡村产业振兴,让更多老百姓发家致富。不辜负党组织的培育之恩!”

深入牛群“接地气”

本次回访的“头雁”学员,有养猪、养牛、养羊的,“头雁”学员提出的普遍性问题是,在目前养殖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如何实现节本增效?如何充分发挥‘头雁’作用,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头雁”导师赵春平建议,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第一,从养殖品种来说,建议选择生产效率高的畜禽良种,或者具有区域特色的地方品种,实现差异化养殖。第二,充分利用当地的饲草料资源和农副产品,比如贵州当地有大量的酒糟被废弃,这个可以用来喂牛。一方面,降低了酒厂处理酒糟的费用,另一方面,也降低了牛场的饲草料成本。第三,加强畜禽管理,实行精细化饲养。对牛群根据年龄、生产阶段、生产目标,制定精准化的日粮配置和精细化饲养管理方案,定期称重和生产性能测定,及时调整饲养方案。第四,建设地方特色的品牌或地理标志产品,形成品牌优势,提高产品的销售价格和附加值。

“另外,有一些学员提出,想扩大养殖规模。对此,我建议,首先应该充分调研,做长远的、综合性的发展规划。然后,分阶段、分步骤实施,积极、稳妥地扩大生产规模,不要盲目上马,盲目增产,从而降低风险。除了自建场,也可以通过‘公司+农户’、养殖合作社、‘托牛所’等形式,和养殖户链接成利益共同体,利益共享,辐射带动周边养殖户提高养殖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益。”

俯下身子“抓活鱼”

走下田埂,“头雁”导师们已是满腿泥,成为名副其实的“泥腿子教授”。

有“头雁”学员想养鱼,却不知道水质如何,作为“头雁”导师的吉红,二话不说立马下到山沟,查看养鱼的水质情况。

“在交流中,学员们提到了养殖场建设问题、市场问题、养殖过程中的病害问题、养殖产品的品质问题等,这些问题都很关键。”吉红表示,本次参加贵州头雁培育导师回访活动,收获很大,感触很多。

吉红还向“头雁”学员们讲述了一个细节,“有学员带我们去看了一块场地,那里有一条小河,河边有面积较大的土地。这样的资源,如果作为养殖场建设,首先要明确土地性质,确定其可否用于水产养殖,这是有政策要求的。其次,要掌握一年四季的水量情况,比如枯水期、丰水期时,水量分别有多少,能否满足水产养殖需要?三是交通状况有没有可能进一步改善。这些问题解决了,再进一步考虑养殖模式等问题。”

“养殖生产必须首先考虑市场需求,生产出的产品要有销路。目前,一些养殖品种的市场表现都不太好,所以一定要仔细调研市场,根据市场的需求来确定养殖对象。”吉红建议,贵州冷水资源丰富,很适合鲟鱼养殖,而近来鲟鱼市场情况较好,可积极考虑进行鲟鱼养殖生产。

其次,还要考虑病害问题。养殖生产中病害防控的原则是“防重于治”,有“头雁”学员提到,大口黑鲈养殖中病害,导致生产效益不佳,建议要把好几个关口,考虑选择高品质的优质饲料,采取适度集约化的模式,保证生产效率,形成规模效益。

此外,吉红也建议“头雁”学员们积极联系当地渔业部门,争取政策、技术等各方面的支持。同时,强化组织化建设,避免单打独斗,建立联盟、协会,特别是可结合产业链建设构建利益共同体,头雁带领,雁阵齐飞,为贵州省乡村振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油炸不酥脆,干豆豉二次发白丝,水性豆豉涨罐,贵州“头雁”提出这些问题和难点,该怎么破?

对此,“头雁”导师徐怀德,自有其“破题之策”“解题之法”和“答题之道”。他不但解决了油炸的酥脆的问题,还分析了干豆豉二次发白丝和水性豆豉涨罐的原因,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徐怀德表示,希望“头雁”和导师的交流有线上交流、返校交流,以及导师专家团队现场“一对一”的现场交流,对产业发展给予指导。

“‘头雁’,是中国农业产业发展的领头雁。”徐怀德认为,支持“头雁”,也就是支持产业,来自政府部门的支持也必不可少。“头雁”也要跨时空发展特色优质农产品,让农产品加工成为提振产业、富农强农的重要引擎,给中国农业一个崭新的未来!

这次“头雁”回访指导成果丰硕,导师们还见签了“牵手时刻”。领头雁时代农业(贵州)有限公司与头雁企业签订“打造头雁企业利益共同体战略合作协议”,阿青山生态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恒达签订“牛羊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大屯村与恒达签订“盘活闲置资产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麻塘村与恒达以及寻味梵净签订“打造农旅一体全产业链生态发展战略”。为响应了社会各界对“头雁”这块“金字招牌”的广泛关注与深切期许,领头雁时代农业(贵州)有限公司还注册了“雁齐飞”品牌。

在座谈会上,“头雁”学员、贵州省石阡县龙塘镇大屯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理事长周绍军的发言较具代表性,他表示,“西农大导师对‘头雁’的指导是非常接地气的,弥补了贵州农业产业的短板,助推了科技进步,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思想观念。让‘头雁’有了信心、有了方向,更有了发展的动力。我们也成立了‘头雁’联盟,建立了技术信息平台,邀请导师们入驻,‘头雁’的技术问题、遇到的难题,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向导师请教。有了导师的指导,我们坚定了信念:一定要带领大家干好‘贵州特色’产业!也请导师给我们指导,优化产业结构,将有潜力的优先发展,以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扶上马,还要再送一程。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学院党总支委员、培训中心主任汪月琴介绍,为了确保“头雁”培育的质量、效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学院为学员量身定制“一揽子”扶持方略。成立了“头雁”发展联盟,建立了“头雁”产业发展专家工作站。此次回访活动历时五天,“头雁”导师团兵分三路,分别赴贵阳市、遵义市、安顺市、六盘水市、铜仁市、毕节市、黔东南州、黔南州和黔西南州等地实地进行,实现了黔地全覆盖,各产业链均有“头雁”导师指导。

就是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为学员开展“一对一”跟踪服务的缩影。“头雁”学员们敞开心扉谈发展、说问题、提建议,专家们知无不言讲知识、明道理、出良策,共话产业发展,共谋乡村振兴……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头雁”在乡村振兴的天空翱翔,多彩贵州在绿荫中愈发宛如画境,一幅乡村全面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在黔岭深处徐徐展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始终把干部教育培训作为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坚持“铸魂赋能为三农”,积极办好全国农业农村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和农民发展学院,被誉为我国高校服务“三农”的一面旗帜。现有国家级干部教育培训基地14个,形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行业领先的涉农继续教育体系,着力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输送卓有成效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