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我院

“头雁”培育“321+N”西农模式启示录

作者:  来源:中国农网  发布日期:2024-03-29  浏览次数:

2022年3月,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启动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该项目在全国每年培育约2万名“头雁”,力争用5年时间培育一支10万人规模的“头雁”队伍,以带动全国500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雁阵”。

山因脊而伟,国因才而立。肩负强农兴农使命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项目实施中,高站位强输出严质量,把培育“头雁”作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落实“头雁”项目作为服务乡村振兴和展示“产学研”紧密结合办学特色的切入点,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和专业优势,积极探索创新,先行先试,构建“头雁”项目“321+N”西农模式,为“头雁”项目提供“西农方案”。西农人对一组数字津津乐道——2022年为贵州、甘肃、山西、新疆、陕西等省培育“头雁”1166人,2023年培育1615人,居全国高校前列。

Screenshot_20240329_091623_com.tencent.mm_edit_16.jpg

先行先试,双向奔赴

2023年9月19日,第三十届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简称农高会)在陕西杨凌示范区开幕。在这场中国百万农民趋之若鹜的“盛会”上,由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组织的“头雁”专题展,在农高会上首次亮相,既“吸睛”又 “圈粉”,打响了“头雁”名号。

打开回忆的记事本。2022年4月6日,榆阳区人民政府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握手”——举行校地合作签约仪式。校地的双向奔赴,在此写下生动一章。

Screenshot_20240329_091630_com.tencent.mm_edit_16.jpg


“头雁”发展联盟分会揭牌暨专家工作站签约仪式。

首批“头雁”分为种植业、养殖业、社会服务业三大类20余个类型。除了培育对象类型较全,培育特色也十分鲜明,打造了服务乡村产业振兴新标杆。培训内容紧密贴合榆阳实际,培训方式既有体验式、融入式的考察互访,又有全员参与的团队建设;既有当地专家、学者、领导的讲解,又有学员相互之间的研讨交流。

Screenshot_20240329_091634_com.tencent.mm_edit_16.jpg


虽然是“摸着石头过河”,却缔造了蜚声业内的“西农模式”和“榆阳现象”。榆阳区率先开展“头雁”培育,走在了全国“头雁”培育的前列,以“一石激起千层浪之势”,迅速辐射甘肃、贵州、山西、新疆、宁夏、河北等地,纷纷就“头雁”培育项目与西农寻求合作,推动“头雁”培育内生发展,实现和当地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创新作为,动力澎湃

汇涓滴以成海,聚微光以成炬。摸清“头雁”想什么、缺什么,系统安排教学与师生互动关系,再从根子上解决问题,是“西农方案”的具体体现。在坚持“4个一”培育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构建头雁培育“321+N”模式。即培育计划按照3个阶段实施、帮扶指导实行“双导师”制、培育效果要求学员完成1份《“头雁”产业发展及带动能力提升报告》。

创立三段式培训方法,进行系统性培育。第一阶段,“头雁”学员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接受培训,“诊断”自己在产业发展和带动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明确使命和责任;第二阶段,“头雁”学员返岗实践、线上学习,在产业导师和专业导师“双导师”的指导下,从产业发展和带动能力两方面得到提升;第三阶段,“头雁”学员再回到学校接受线下培训,并完成答辩,在专业导师指导下完善产业发展规划。

Screenshot_20240329_091638_com.tencent.mm_edit_16.jpg


导师见面会

创设“双导师”制,开展全程指导帮扶。培育期间为每名“头雁”学员配备2名导师,即1名专业导师和1名产业导师,全覆盖建立帮带对子,开展动态跟踪培养。学员返岗期间,有21批45名导师分别赴贵州、甘肃、山西、新疆、榆阳等地上门回访了410余名学员,对产业发展“问诊把脉”。

创新撰写计划书,保证培育效果。专业导师指导“头雁”学员结合自身实践,围绕产业发展及雁阵孵化两方面,撰写一份5000字以上的《“头雁”产业发展及带动能力提升计划书》。实现从“诊断书”到“计划书”再到 “规划书”,使学员客观评估自身发展实力,做好产业项目选择和业态选择,提升产业发展决策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做大做强产业,引领和带动当地产业提质增效与农民增收致富。

Screenshot_20240329_091641_com.tencent.mm_edit_16.jpg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导师团队实地指导头雁“学员”产业发展

长效服务,行稳致远

农业产业发展需要长时间的培育、实践,才能稳定成熟。为使“头雁”培育成果落地生根,积极创新“一次培训与长期服务”的训后服务机制,设置专人24小时跟踪服务,架起了学员与专家教授、学员与大学、学员与学员之间的联系桥梁,巩固、扩大、延伸了培训效果。

从“顺势而生”到“乘势而起”再到“造势而雄”,西农模式探索出哪些经验?

首先,建立训后跟踪服务长效机制,是“重要法宝”。利用专门的训后服务办公室,长期提供热线咨询、政策、信息服务。

其次,牵头建立全国“头雁”发展联盟,是“关键一招”。创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乡村产业科技论坛,成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乡村产业振兴教育培训平台,搭建技术指导平台、产品推广平台等,发挥“头雁”辐射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Screenshot_20240329_091706.jpg


最后,建立头雁专家工作站,是“必由之路”。开展长期技术指导、产品推介和成果转化服务,扩大示范宣传和引领效应,助力“头雁”产业规模扩大和高质量发展。

由于用好“关键一招”,接好“关键一棒”,走好“关键一程”,“头雁效应”已经逐步显现。已参加完培训的“头雁”按照产业发展带动计划,直接带动了1500多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90多家初加工企业、5000多户农户共同发展,形成“头雁”振翅、“雁阵”齐飞的良好局面。站在高起点上,需要打通人才“培养链”“成长链”“使用链”,才能让“头雁”沉得下去、静得下心、干得成事。“头雁”培育的“西农方案”,正沿着高质量发展的航标行稳致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始终把干部教育培训作为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坚持“铸魂赋能为三农”,积极办好全国农业农村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和农民发展学院,被誉为我国高校服务“三农”的一面旗帜。现有国家级干部教育培训基地14个,形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行业领先的涉农继续教育体系,着力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输送卓有成效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