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交流材料】建设职教城,依托职教城,全力打造清镇职成教育升级版

发布日期:2018-05-23          点击:

  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我市“三农”问题,近几年来我市以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坚持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并举,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并重,建设职教城,依托职教城,全力打造清镇市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升级版,基本形成了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农村现代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体系。

  一、清镇市简介

  清镇位于黔中腹地,是贵阳市下辖的唯一县级市,全市行政区域面积1383平方公里,辖3个乡 6 个镇、7个社区服务中心,总人口约52万,苗、布依、彝、仡佬、回等34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22.61%。清镇市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全国西部百强县和贵州省经济强县之一。“十三五”来,县域经济实现了量质并进的重大转变,进入实力倍增的新时期。主要经济指标总量翻了一番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突破300亿元大关,达328亿元,增长11.4%;房地产市场总体稳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50亿元大关,达51.5亿元,增长12.5%;财政总收入突破30亿元大关,达32.4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6.1亿元,增长8.6%;2017年,地方生产总值突破300亿元,增长12.5%。全国投资潜力100强县(市),清镇市位列第10位。 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400强,清镇市位列第241位。成功入围“2017中国避暑休闲百佳县排名” ,被全国爱卫办命名为“2018-2020周期国家卫生城市”。

  二、整合职教优质资源,打造职教城品牌

  贵州清镇职教城的定位是“把清镇职教城建成教城互动、产教互动、职教改革、技能培训的引领区、创新区、示范区”, 建设理念是 “众志成城、‘合’字兴城。以‘合’为灵魂,坚持产教融合、城教融合、知行合一、天人合一”、 “城、产、教、景”融合发展。贵州清镇职教城作为贵州省“一体两翼多节点”职业教育发展空间布局的主体,至今已通过五年多的建设,已成为贵州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张靓丽的名片。

  (一)职教城规划

  贵州清镇职教城选址位于清镇市城区北部和观山湖区西部,沿两湖(红枫湖和百花湖)相联河流老马河两岸布局,以河为界东部为时光校区,西部为乡愁校区。规划总面积80平方公里,其中规划生态保护区占34平方公里,教育园区占46平方公里【教育用地19平方公里,占41%;基础设施用地4平方公里,占9%;保留自然山体水域23平方公里,占50%】,规划入驻职业院校20所,15万人。预计总投资1000亿元,其中,完善学校及市政配套设施等预计总投资275亿元。

  (二)职教城建设

  截止目前,职教城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81.49亿元,其中院校建设完成投资约71.78亿元,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完成投资约109.71亿元。已入驻院校19所,14所院校实现师生入住办学,在校师生约13万人;专业涵盖一二三产共324个【一产18个,二产102个,三产204个】,200余家省内外企业通过“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合作共建”等方式与院校开展了深度校企合作。配套建设公共实训中心(占地约25亩,总建筑面积43572.35平方米,总投资约3亿元。设有现代装备制造实训区、职教成果会展区、技能大赛竞技区、大数据实训区、就业培训与技能鉴定区、旅游文化与艺术实训区、综合服务区等功能区域);配套建设了“时光贵州”、“乡愁贵州”、“四季贵州”三个公共文化公园;配套建设了一系列社会服务设施(青少年宫、贵阳市综合性示范实践基地等);配套建设了医疗设施(引进了北京积水潭医院等全国知名医院,在职教城建设了一家集康体、康疗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医院);为促进校企深度融合发展,引进入驻了一系列职教城配套产业,启动建设了职教云平台、网购生态城、中电贵云数据服务科技园、省呼叫中心产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贵州大数据孵化器、云梦空间小镇等一批大数据、“双创”产业项目。

  1.全面完善城教融合

  (1)全面完善基础设施

  一是道路建设:以交通干线为骨架,加快交通网络设施建设,提高综合运输能力。形成功能齐全、结构合理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同时以职教城的城市道路为依托,建立与职教城土地利用相协调的非机动车廊道;结合红枫湖、老马河、凉水井等滨水岸线建设步行带,形成特色景观步行系统;按照“快慢分行、人车分离”的原则,建立完善的地面和立体人行及自行车过街设施。

  二是生态环保:严格落实红枫湖水源保护等相关要求,进一步细化空间管制内容,保护好湖泊、河流、山体、植被等自然生态环境。

  三是水、电、气、讯:完善职教城供水管网建设,实现职教城无线WiFi全城覆盖。

  (2)全面完善城市综合体

  一是按照职教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全面完善职教城城市服务配套项目建设,满足职教城师生及居民生产、生活、实训及就业需求。二是进一步完善职教城内教育配套设施和综合医院及社区医院建设。三是按照标准配置邮电、电信、教育、医疗、文体、社会福利等公共设施,积极引导大型商业网点、特色商业街区,提供门类齐全的各类中型公共设施。规划各类专业服务中心,体现为职教院校教育功能服务的特色,并结合城市干道和公交站点设置公共服务设施,根据服务门类和主导功能合理配置规模和空间布局。

  (3)全面完善社会管理

  一是进一步强化资源整合及大物业、大后勤方面的统筹、协调、管理职责。二是持续深化职教城社区服务管理职能,加强社区标准化建设,创新服务理念,做到统筹兼顾、分工明确、协力发展,实现职教城服务管理模式的创新突破,努力打造成服务职教、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现代化新型“智慧社区”。

  2.全面完善产教融合

  (1)全面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模式。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订校企合作的基本制度,在政策上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企业深度参与学校职业教育过程,形成互动、多赢的格局。基本形成技工教育与职业教育更高层次融合,实现职业技能鉴定工种、鉴定等级全覆盖,为市、省乃至全国释放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红利。

  (2)全面推广“产业园区+标准实训+职业教育”模式

  推动政府创办园区、企业建实训基地、院校发展职业教育的模式。支持校企合作,把职业院校办到产业园区,利用职业院校已有的实训建筑,把企业车间建到学校进行实训,实现职业院校和企业的资源共享;大力推行“引企入校”、“引校进企”、“前店后校”、“企校合一、人员同训、设备共享”等校企深度合作模式,实现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不断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3.全面完善景教融合

  (1)在保持现有良好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全面完善、优化人工环境和人文内涵,创造具有时代气息与地方独特魅力于一体的城市景观风貌。突出展现 “国际旅游城市”和“职教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实力最强的现代化职教新城”的景观特色;

  (2)依托规划区内优越的山水资源,通过优化绿地布局结构、提高绿地配置水平、丰富城市景观效果、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等措施,将职教城建设成为人居环境优良、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宜教宜游宜居的国际生态旅游型职教城;

  (3)沿红枫湖东岸、北岸国家级红枫湿地公园景观带,强化旅游功能,形成沿岸旅游产业旅游观光带,增强新城影响力;沿老马河两岸建设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增加滞洪面积,加强湿地对污水的自然净化。规划在河流下、中游以及支流与干流交汇处,大力建设人工湿地。人工湿地建设与生态公园相结合,通过选用适宜的植物,形成园林湿地景观,成为市民游憩和生态宣教基地的湿地公园;

  (4)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通过发展旅游,保护和提升职教新城的山水文化、田园文化、民俗文化、特色文化等优势文化资源;通过打造文化旅游精品项目,继承并创新文化资源,塑造文化旅游精品形象;通过文化旅游产业的互动、集聚及融合,推动清镇职教城文化资源的旅游产业化发展;

  (5)依托职教新城高端服务功能集聚的优势,结合清镇休闲都市的特色,重点发展一批富含创新理念、参与性强、吸引年轻一代和高端消费人群的新兴创意产业项目,形成以艺术家工作室、艺术工坊、画廊、设计公司、餐饮酒吧、创意文化产品店等为代表的创意文化产业聚合。打造具有国际化色彩的都市旅游休闲区;

  (6)依托职教城得天独厚自然生态资源,结合院校风格特点,面向每年庞大的学生及家长群体,规划布局“两湖两州一河一山”生态休闲型旅游产业。建设完善电动车、自行车和步行等慢行系统以及相关智能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形成“一校一景”、“一区一特” ,将职教城打造成为集校园风光、自然风景、人文情怀为一体新型综合旅游目的地【“两湖”即按照“保湖富民”原则,在完善红枫湖、百花湖周边村寨环保措施的基础上,有选择性的发展生态休闲型旅游;“两州”即以“珍惜时光、记住乡愁”职教城文化理念,进一步提升乡愁贵州、时光贵州的文化品质,将“两州”打造成职教城的旅游文化名片;“一河”即加快建设老马河湿地公园,打造湿地生态旅游精品;“一山”各院校利用保留山体打造一座山体公园,融合院校风格形成职教城特有的“一校一景”独特景观】。

  三、依托职教城,打造职成教育升级版

  (一)依托职教城,职业教育取得长足发展

  一是依托职教城,职业教育宣传收效明显。依托职教城入住院校,我市广泛组织全市初三毕业班学生及其家长通过参加“职业学校开放日”活动,对职教城入住院校进行参观,深入了解职教城院校校园环境、教学设施、专业设置、就业前景等,让学生及其家长亲眼所见、亲身体验我市职业教育发展;通过邀请职教城院校深入全市各初中学校参加我市“初中学校开放日”活动,职业院校领导、教师面向初三毕业班学生及学生家长进行面对面宣传,让学生及其家长面对面了解职业教育的政策及就读职业教育的前景。通过“职业学校开放日”及“初中学校开放日”活动的开展,切实转变学生及其家长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树立选择就读职业学校的信心,让“职校一人,就业一个、致富一家”理念及职业教育“就业有路、升学有门”的办学优势深入人心,促进“崇尚一技之长、不惟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形成。仅2017年,我市组织学生及其家长到职教城参加“职业学校开放日”活动达2380人次,邀请职教城院校领导、教师深入初中学校开展面对面宣传达2000余场。二是依托职教城,教育“9+3”中职招生任务圆满完成。2013年我市共完成输送生源到中职校4685人,完成任务数4600人的101.8%;2014年共完成输送生源到中职校4422人,完成任务数3756人的117.7%;2015年共输送生源到中职校4452人,完成中职招生任务数3910人的113.9%;2016年共输送生源到中职校3977人,完成中职招生任务数3800人的104.7%。2017年我市中职招生任务数为3810人,完成中职招生任务数3150人的120%。三是依托职教城,职业教育内涵全面提升。职教城规划一流,建设一流。依托职教城,我市职业教育布局不断优化,办学模式不断创新,通过推广“产业园区+标准厂房+职业教育”模式,职教城院校实现校企合作、校政合作、校校合作“三个合作”常态化,通过内涵提升,实现了学生“招得进、留得住、学得好、走得畅”的目标。

  (二)依托职教城,成人教育工作成效显著

  1. 依托职教城,新型农民培训成果丰硕。依托职教城,扎实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人口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为农民增收提供技术服务。2016-2017年我市依托职教城资源,共举行新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实用技术培训等共计12648人次,开展农村电子商务培训17231人次,2017年开展家庭教育培训230人次。

  2.依托职教城,抓实贫困劳动力全员培训

  我市低收入人群为1.39万户4.31万人,其中,已退出脱贫状态的15932人,未退出脱贫状态的27158人,贫困劳动力劳动年龄段共有14916人,其中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劳动力人数为12995人,在这些人员中有就业意愿的人数547人,有创业需求意愿的人数为53人,有培训需求意愿的人数为229人。自2017年9月推进贫困劳动力全员培训工作以来,我市依托职教城资源,共开展贫困劳动力全员培训2495人,其中长期技能培训47人,培训专业主要为创业培训、育婴员、家政服务、汽车驾驶等;短期技能、创业培训讲座1448人。

  3. 依托职教城,“双创”工作成效明显

  加大资源融合力度,以职教城各院校及三产项目为载体,充分利用院校和企业资源,全力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引入专业企业在职教城院校内或商业区开办创业咖啡、创客学院、苗圃园、孵化器、加速器、创客街、创业街等产业,以营造交流、沟通、碰撞、开放、共享的创业氛围为目的,开展互联网+、电子商务、旅游、饮食、现代农业等产业的创业孵化,激发职教城青年学生自主创新创业创造活力,推动职教城“双创”产业规模化、健康化发展。

  (三)依托职教城,创新精准扶贫模式

  按照“教育拔穷根,职教先冲刺”的工作要求,依托清镇职教城资源优势,充分发挥职教城在全省大力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中的教育扶贫重要作用,坚持“职教一人、就业一个、致富一家”的工作思路,同时积极探索实施职教城“三变”改革之路,深入开展职教精准扶贫工作,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将职教城建设成为精准扶贫基地。一是在职教城省属8所职业院校开设针对贫困县的“威宁班”、“赫章班”,学生就学全部免除学费、书费、住宿费,全部享受国家资助金的同时,还将安排好专业、好班主任、好任课老师,保障学生毕业后就业和升学渠道畅通,力争“十三五”收官之际培养6000名优质职校毕业生,并带动6000个贫困家庭脱贫。二是推进高职免费教育。在职教城省属8是职业院校中免费招收贫困县贫困家庭的应往届初高中毕业生。目前,我市正在全力加快院校及市政配套设施建设,确保2017年底前5所院校满额招生,2018年底前全部8所院校满额招生。三是促进职教带动脱贫。对全省符合中职就读条件的贫困学生,均可免费到职教城院校就读,并制定了措施确保了贫困家庭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1.全免学费、书费、住宿费、校服费;2.全部享受国家资助金;3.设立勤工助学岗位和专班奖学金。近年来在职教城入驻院校免费就读的贫困学生均通过“职业教育+输送就业+技能创业”的模式,带动了家庭人口脱贫。四是扶持贫困人群创业。对错过就读中、高职年龄但是有创业能力的贫困人员,1.我市人社部门与各院校积极开展合作,定期或不定期举办短期技能培训和现场指导活动,帮助贫困人员掌握或提升技术能力;2.在职教城引入创业孵化器、创客空间、创业基地等机构,为贫困创业人群免费提供创业培训、企业孵化等服务。五是扶助贫困人群再就业。对错过就读中、高职年龄,无创业能力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借助职教城范围内的大物流、大物业及入驻产业需求,将人社部门就业培训与职教培训相结合,免费提供基本技能培训后,就近输送到职教城院校及产业的物业、卫生保洁等岗位就业,增加贫困人员家庭固定收入实现逐步脱贫。六是“校农结合”,发展农副产品“保供基地”。对错过就读中、高职年龄,无创业能力且又不能离开居住地的贫困人员,依托职教城院校及产业的聚集优势,搭建“菜园+圈舍+食堂”的供给平台,由我市各乡(镇)牵头,农业部门、食品监管部门进行指导,以村为单位建立职教城农副产品“保供基地”,根据院校及企业需求订单式定制化、定向化发展种、养殖产业,即保证贫困人员生产的农副产品稳定直供院校及企业,同时又通过农业局、食品监管等部门从产品源头上的把关,确保了院校及企业食品安全。目前我市已在各乡(镇)建立职教城“校农结合”农副产品“保供基地”7个,产品供不应求。七是搭建院校与农村合作平台。1.依托贵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专业优势,将我市农村作为院校的实训基地,开展农产品研发、技术指导、结构优化等合作,在满足院校实训的同时有效提升我市贫困农村农产品生产质量;2.依托贵州电子商务职业技术学院、贵州省贸易经济学校等院校专业特点,将院校学生实训课题与我市农村农业生产相结合,开展农产品包装、宣传、电商等技术指导,有效提高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拓展销售渠道和门路。八是“三变”改革思路。在省委、省政府,贵阳市委、市政府,清镇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把乡愁贵州项目南区作为“三变”改革工作的“创新区、实验区、示范区”,着力农村双层经济体制“分”得彻底、“统”得不够的矛盾,充分借鉴周边各地州市相关“三变”改革工作经验,积极探索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之路,把低收入群众与文化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有机链接起来,让低收入群众从资源资产中获得保底分红、收益分红增加财产收入的同时,还能就近务工获得稳定的工资性收入。同时积极探索总结项目南区建设“三变”改革工作经验,在接下来项目北区及整个乡愁校区的建设中,积极宣传和引导农民,在保障住房及生活的前提下,主动将房产、土地、林地等资产资源折价入股。今后,随着农民入股资金的增多,持股比例也随之增加,将实行“民进国退”的方式,将国有企业持股比例逐步减少,真正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目的,探索出一条农村发展,农民致富之路,为我省“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战略任务做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