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第七期全国职业院校校长涉农专题研修班专刊 (第六期)

发布日期:2013-10-10          点击:

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基地

     

(第六期)

2013年第七期全国职业院校校长涉农专题研修班专刊       2013530

 

【学习收获体会】

2013年第七期全国职业院校校长涉农专题研修班学习心得体会

广西梧州农业学校   黄亮

52130日,我有幸参加了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基地2013年第七期全国职业院校校长涉农专题研修班学习。本次学习安排了5个专题报告,6个现场教学,1个校长论坛和一个案例教学,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多样,培训班特点鲜明:一是主题突出;二是高端引领;三是高度重视;四是组织严密;五是创新形式;六是针对性强。在此期间聆听了多位职教行家的报告,实地参观考察了多所办学有特色的学校、企业及农业示范园,受益匪浅,受到很大的启发。下面仅就一点肤浅的体会初步总结如下:

一、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当务之急

葛道凯司长做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总体态势与未来走向》的报告,不仅总结了近年来职业教育取得的显著成效,指出今后一段时期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更加突出强调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性。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系统培养现代产业技术技能人才,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撑,是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是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重大战略工程。加快和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衔接,在招生考试制度、学制、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过程、教师培养、实训装备、行业指导与质量评价等方面的全面衔接,形成适应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合理布局、产业升级创新需要,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农业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迫在眉睫

农业职业教育肩负着引领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重任,肩负着为国家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培养大量的农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任。由于农业职业院校属于弱势群体中弱势,自身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难题,还不能肩负起这重任,因此,农业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迫在眉睫。一是要改革办学体制机制,破解农业职业教育发展资金缺乏、专业及课程设置的盲目性和毕业生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等问题。葛司长的报告以及陕西电子工业学校的一体化教学,引企入校合作模式、陕西眉县的统筹职业教育资源、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及高陵职教中心的教学与生产一体化实训基地建设的做法给我们指明方向,指出了创新办学体制机制的重要性。实施多元化办学是当前农业职业教育改革的首要内容。要抓住契机,合理整合优化职教资源配置,提高效益。政府要加强统筹,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学校要依托企业、行业办学和开设专业,要把握社会和市场所需,超前为社会培训专业人才,要依托企业走产、学、研之路,要探索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促进农业职业教育的健康稳定发展。二是要创新农业职业院校管理制度,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发挥他们的活力和潜能,遵循农业职业教育规律改变从普教中脱胎出来的管理模式,在培养目标、教学形式、专业设置、师资聘用及学籍管理等诸方面体现出职业教育办学的市场性、前瞻性、灵活性、多样性。三是要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办学模式,走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的道路。杨凌职业学院的实施的百县千企联姻工程,促进工学结合,教产合作,资源共享;牵头成立的杨凌现代农业职教集团,有效实现了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与职业、课程教材与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增强了学校的办学活力,有效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四加强农业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服务区域经济能力,增强吸引力。专业建设要以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增强专业的针对性,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拓宽专业口径,扩大学生的服务半径。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准确把握区域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机遇,坚持立足苏州,服务三农,紧扣特色,争创一流的办学思路,坚持以服务赢得信任,以信任开展合作,以合作实现双赢的校企合作办学理念,广泛搭建合作平台,大力创新合作方式,有力地促进了教师队伍能力的提高,提升了专业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

本次学习安排在地处中华农耕文明发祥地、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给我们好多农业行业的职业与文化熏陶。一是学习安排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校本身建校历史悠久,文化沉淀深厚、农林水学科齐备,办学水平及科研水平享誉中外,能够置身当中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学习与提高;二是参观杨凌示范区,示范区围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在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技术集成应用、全生产链质量安全控制、社会化服务保障、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让我们领略了现代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探索现代农业新模式、新机制。实为惊叹。也增强了我们发展农业职业教育的信心。三是本次培训班共有来自全国24个省、自治区区共100多名同学,大家从各地齐聚杨凌,共同学习,共结友谊,增进感情,彼此交流发展农业职业教育的方法,达到共同提高共同促进。四是一起研讨了相关国家职业教育政策,围绕着发展现代职教体系,尽一份责任,献上浅见与良策。

本次涉农专题学习研修班规格高、规模大、成效好。通过学习培训,让我提高了思想认识,把握领会中央的有关精神与政策,更深入了解国家关于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决策部署的举措,认清了自身肩负的职责,增强了责任感,坚定了加快发展农业职业教育的信心和决心,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认清形势,不辱使命,积极推进农业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参加2013年度第七期职业院校校长(涉农)专题研修班学习体会

广西钦州农业学校  伍国樑

201352130日,我非常有幸地参加了教育部职成教司举办的2013年度第七期职业院校校长(涉农)专题研修班学习,感谢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组织主办这次研修活动,给我们地方涉农职业院校校长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学习和认识提升的机会。通过为期10天的专题讲座以及领导、学者和专家的精辟讲解,我深感收获巨大,受益匪浅。
   
本次研修班以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为主题。根据学习计划和内容安排,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给了我一个全新的感受和认知。宏观主要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国家政策、体系构成、工作任务和实现目标等方面;微观主要对加强职业教育针对性、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适应经济发展对接产业需求、谋求职业院校建设发展等方面。培训的时间安排是紧张的,培训的内容安排是丰富的,培训的集体研讨是有效的,培训学习的体会是有感而发的。因此,参加这次研修班虽然辛苦,但很值得。下面就结合本次学习谈谈个人的几点主要体会。
    
体会一:站在国计民生的高度认识农业职业教育的地位
   
职业教育是离经济社会发展距离最近的教育类型,因此职业教育承载着国计民生的重任。这是参加专题研修班学习后的体会之一。教育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八大报告把它放在社会建设之先、民生之首加以部署,提出了未来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总要求和主要任务。我们是农业职业学校,主要的工作面向是为三农服务。当前,三农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我们农业职业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素质问题,要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更好解决三农问题,加强农业职业教育是关键。
   
我国是人口大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村提供的廉价劳动力为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许多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转向技术密集型,这使一批已经从农村进入城市并习惯城市生活的农民工失去工作岗位。假如这些人员长期得不到妥善安排,一旦基本生活得不到保证,将给社会带来严重的稳定问题。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社会成员中中等收入阶层应该是社会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数量上讲这部分人应该是橄榄形的中间最大的部分。但我国收入分配的不合理,拉大了贫富差距,给社会稳定带来了隐患。
   
一方面是农业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严重缺乏,另一方面是一批已经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因没有一技之长而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一方面是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大批新型职业农民,另一方面是即使这批已经进入城市的农民工愿意返乡,也因为缺乏必要的农业知识和技能而无法适应。国家的经济建设与社会稳定陷入两难境地。要摆脱这一困境,就必须改革和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因此,新形势下,农业、农村、农民需要和呼唤职业教育,只有职业教育发展了,才能为促进城乡统筹、加快农村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提供更好的保障服务。从这个角度看,农业职业教育应该而且可以承担起适应国家产业体系和提高百姓生活幸福指数的重任,从而为社会稳定作出应有的贡献。
    
体会二:涉农职业教育要办出自身的新特色
   
本次涉农专题研修班着眼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结合涉农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分析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需求,加快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的农业科技人才,服务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对我们涉农职业教育提出的新理念、新要求。
   
农业类的职业院校在我国的职教体系里面应该说是特殊的群体。传统观念的影响和生源数量的下降,特别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学生有了越来越多的择校、择专业权,大多数学生都不愿意到农业职业学校就读。许多家长和学生都把接受中等农业职业教育作为一种被迫无奈的选择,致使中等农业职业学校门前冷落鞍马稀,这种传统观念及社会偏见,严重窒息了农业职业学校的招生及发展,给涉农学校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值得庆幸的是,自2009年国家实施助学政策后,尤其是对涉农专业的学生,除免费入学外,还对家庭困难学生助学金,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农业职业学校的吸引力。
   
我们未来一个发展的重点就是如何塑造品牌,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创建自己的特色发展模式,吸引更多的学生来接受职业教育。2012年,中央的1号文件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培育新型的职业农民,这个是给我们职业教育特别是涉农类的职业教育提出了一个很高的要求。作为农业类的学校,一定要找准定位特色发展,围绕产业的发展、三农的发展和农村的发展来实现自身的转变和发展。涉农职业教育如何才能实现办出自身的新特色呢? 
   
第一是开展涉农专业送教下乡涉农职业教育要与主导产业结合,整村推进。面向农业,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培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在农业生产一线留得住、用得上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技术人才和自主创业的新型农民。发挥涉农职业教育贴近农村、贴近农民、贴近农业的优势,把教学班办到乡里、村里,以乡、以村建班,开展全日制教学,为广大农民创造一个优越的学习条件和舒适的学习环境,吸引农民不断参加涉农职业教育培训。对象为农村党员、农村适龄青年、返乡农民工、退役士兵、农村专业户及有志在农村创业的社会青年。招生数计入年度招生统计范围。学习期满,成绩合格或达到规定学分,准予毕业,颁发职业中专毕业证书,承认中专学历,并享受国家助学金。通过开展涉农专业送教下乡打造涉农职业教育特色。
    
第二是要围绕产业来设置专业。这是培养人才的适应度的问题。农业职业教育要根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的需要,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结合区域特色设置专业,坚持以专业建设为龙头,确定优先发展的专业领域,整合教育资源,集中力量办好一批在就业市场有影响力,有区域和学校优势与特色的品牌专业和骨干专业,增强培养的学生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一方面专业的适应度,要适应我们三农一线对适应性人才的需求,如种植、园艺、园林、农副产品加工、农村能源开发与利用、农业机械化、畜牧兽医及农村经济管理等正是农村现时急需的专业;第二是要提升这个专业的服务社会的能力,这个更加关键,要跟上发展的需求。第三就是要加大这个专业的交叉融合的力度。现在的农业和现代的信息化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方方面面都是结合在一起的,过去我们没有的,现在我们需要这些交叉类的人才。
   
第三是突出职业特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根据先进性、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制订好以就业为导向的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在学历教育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安排等方面,要为学生获得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提供方便,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用人单位认可程度高、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相应的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第四是要校企合作来办学。巩固产学研结合、开放式办学模式,与农业龙头企业合作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新模式,逐步形成企业按照需求下订单、学校按照订单培养学生、毕业生直接服务于企业的办学模式。要坚持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在重视提高学历教育质量的同时,针对初次就业者、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城市下岗再就业工人开展内容实用、学习期限灵活、学习形式多样的职业技术培训。加强与普通农业高校的沟通与衔接,建立和完善职业人才培养的立交桥。
    
第五是坚持终身培训,坚持职业培训。这也是未来我们农业职业类院校在必须终身学习中所扮演的重要的角色。涉农类的学校,因为农业农村三农的非常广,需要培训的量也非常的大,现在从国家到地方政府都非常强调,新农村建设过程当中,农民的职业的培训,所以我们必须要这块阵地做出贡献,真正的为三农的发展培养更多的实效的有专业技术的人才,才能占领这块市场,才能够适应未来的发展,实际上未来职业教育它很多是要和终身的教育理念要结合在一起,所以要拓宽这种培训的途径。和多层次的开展这种职业培训,是一个必须要坚持的。
   
第六是要始终坚持服务一线。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培养面向三农的合格人才。涉农职业技术教育受到生产、时间、地点多重制约的现实,表明把农民长期集中到城里接受全日制农业职业教育的方式,是行不通的。最好的办法是把教育办在村里,办在农民家门口,方便农民就地就近学习。因此,农业职业教育应明确所承担的历史重任,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教育和教学改革,改进教育的形式、手段、方法和内容,培养符合三农需要的各类农业人才。一是加强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培养综合化的合格人才。随着社会、经济、科学的发展,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复杂。我们学校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必须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利用多门学科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创造环境,构筑毕业生通往三农的道路。专业、课程设置、办学形式及人才培养规格要与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相适应。为农村培养招得来、下得去的各类人才。加强毕业生农村就业的指导和服务。引导毕业到农村就业和支持学生创业。

农村社会发展是综合性的协调发展,由于农业职业教育服务的行业是农业,农业有着与其它行业不同的特殊性,农业的艰苦性和低效性短期内还无法改变。农业的这种现实状况既使得人们嫌弃、轻视农业的情结短期内无法消除。为了提高我国农业的竞争力,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赖科技和教育。农业职业教育前途无量。我们农业职业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
   
培训生活紧张有序,培训内容丰富多彩,培训收获受益终生。我要把这次学习所得到的知识变成学校今后工作的创新效果,开创学校新局面。感谢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给我这次培训的机会,也感谢所有为我圆满完成培训任务而提供良好服务的老师们。

 

第七期职业院校校长(涉农)专题研修班学习心得体会

北涞源职教中心常务副校长  李克强

2013521——530,我参加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办的2013年第七期全国职业院校校长涉农专题研修班的学习培训。此次培训主题鲜明、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层次较高,众多职业教育专家为我们做了专题讲座和政策报告;校长论坛、现场教学、案例教学等活动,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回顾几天来的学习,收获颇丰,感慨颇多。

一、结合我校涉农专业建设情况,谈谈本次培训带给我的启示:

(一)高标准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具有先导作用和示范作用

建设标准、科学、高效的实训基地不仅可以满足教学实训需求,还可以兼具新优品种推广和新技术示范的作用。涞源县是保定西北山区县,农业生产条件差、农业基础薄弱,为改变这一现状,我校从2001年开始,反租农民土地100亩,建起了学校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依据试验——示范——推广的思路,上挂科研院所,下连种植农户,推广稳产高效的新优品种,每年秋季召开新优品种推介会,邀请农户现场参观,几年来先后引进新优品种650个,试种成功推广56个,累计推广种植面积15260亩,现在,涞源县已成为全国无公害谷子示范区。为满足学校发展需要,与全县产业规划相适应,满足农业产业人才需求,我们计划加大投入,建成一座种植、养殖相协调、科技示范和观光旅游相结合、重点作物和养殖品种全覆盖的大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相信园区的建成必将加速我校涉农专业的壮大和全县农业产业化进程。通过此次培训,更增加了我们做好这一工作的决心和信心。

(二)要抓住培养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农业人才这个核心工作不动摇

农产品商业化,农业生产产业化必须要有大批产业农民,农业生产从业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农业科技知识,才能适应农业生产的这一要求。这些农业技术人才潜在的大量需求,是涉农专业办学发展的重大契机。中等职业学校应看到我国农业发展对人才潜在的巨大需求。拓宽办学思路,丰富办学层次,使中等职业教育不但为我国的第二、三产业培养大量的技术工人和服务人员,也为我国的第一产业培养大量的技术农民和农村管理人才,在服务三农、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作出自己积极的贡献。我们学校每年培养出300名左右的涉农专业毕业生,他们一部分升入了高等院校,学习更高层次的专业技术,更多的则是通过职教中心的培养,成为掌握一技之长的专业技术人才,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此外,我们每年培养出500名左右送教下乡学员,他们已经拥有了一定得实践经验,有的已有了自己的产业项目,所以他们扎根农村的决心更大,学习到的实用技术和经营手段转化为经济效益的周期会更短。我们还通过阳光工程培训等短期专项实用技术培训和实用技能培训,为农业从业人员创建终身学习的机会和平台。这几项工作我们还要一如既往的做下去,不断总结经验差距,不断调整规模和手段,同时借鉴陕西杨凌地区院校的先进做法,争取把每项工作都做得更好,为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良好的师资队伍是办好涉农专业的基本保障

一个学校师资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这所学校办学质量的好坏,涉农专业建设更不能例外。为此,我校特别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从建校时的农技校到现在的县职教中心,教师人数从二三十人到现在的二百余人,教师学历从以中专为主到现在的以本科为主,实现了质的转变。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县政府从06年开始,每年为我们招聘10名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充实职教队伍,给予我校很大的支持;二是,学校为种、养植专业教师提供更多的专业学习和专业考察的机会,使他们既有丰富的学识,又有开阔的视野,能把握现代农业发展的理念和方向,并将之渗透到专业教学实践中去。三是,定期举办教师技能运动会和说课比赛活动,以提高专业教师教学水平和指导实践能力。201210月份,我校现代农艺技术和汽修专业两位教师通过层层选拔代表全省中职教师参加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创新杯教师教学设计与说课竞赛,并双获二等奖的好成绩,为我校争得了荣誉。此外,我们还将推出系列激励政策,鼓励教师承接农业项目,与种养殖专业户和专业合作社紧密合作,培育他们的市场意识和经营意识,不断提高教师自身能力和水平。

通过此次培训,我们还要加大教师进企业培训的力度,以迅速提高师资水平。